本文对于那些深圳市天文台人员“人肉测风”走红,只为亲身体验12级风圈和12级级大风的相关性题都进行详细的解,希望文章的内容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都讯9月1日,一段“台风苏拉过境,我在天文台手动测风”的短视频走红社交。据了解,视频中的测风员是深圳国家气候观测站天文部的王栋。9月2日下午,南都编辑在大鹏新区西涌社区深圳天文台采访了王栋一行。
王东介绍,这段视频是9月1日下午4点左右与准备撤离的同事在天文台办公室外的走廊拍摄的。根据此前的预报以及台风“苏拉”的实时动态,当时的台风“苏拉”风眼中心距深圳观象台东南约70公里处,正好在12级风圈内,所以我想亲自走出来,体验一下实际情况。据他回忆,当时天文台的位置主要受东北方向影响,被高山阻挡。当时实际采集到的只是偶尔达到12级的瞬时风速。
“风太大了,负责摄像的同事听不清我在说什么,所以我尽量把声音开大,然后我发现我说完之后就听不到任何声音了,”王东告诉南都小编。拍摄时,他背对着风,面向镜头。我大声说出数据采集的时间点、台风眼的位置、12级风圈等信息,但连负责摄像的同事都听不到。当时细小的雨滴打在我的脸上很疼,所以我就录下来了,几分钟后就难以忍受了。
台风“苏拉”最接近深圳天文台时的位置。
随后,他们当晚的职责就是让办公室的几位同事保证现场台风实时观测的几台摄像机信号稳定,保证使用这些实时图像时信号顺畅,及时向市气象局反馈台风观测战线情况。除了数据之外最直观的感受。9月1日下午,同事们开始在岗位上工作,虽然晚上10点以后风力减弱,但他们仍然继续工作到第二天上午9点换班。“我经历了一种兴奋和疲惫的状态。”王东说。
据了解,天文台的工作人员有固定的轮班顺序。如果周一来展望台,一般周五可以回市区,也可以周五到达周一返回。随着台风“苏拉”不断逼近,王栋周五没有回城,一直在观测站值守到今天。他告诉小编,天文台的职责主要是观察晴朗夜晚的天气。这周有台风,大部分时间只有半夜晴空。他还根据“山竹”的防范级别,提前做了“准备”,所以这周也花了很多时间来做相应的准备。
台风到来前,天文台工作人员对穹顶内的仪器设备增加了防护措施。
直觉是应对台风的一个重要方面。王东提到,自2010年开始从事天文观测工作以来,他至少遭遇过五次台风。其中,台风眼还直接从天文台掠过。那时候,风眼里很平静。风平浪静,风波骤然平息。“如果这个台风眼直接从我们身边经过,根据预测的强度,台风眼的中部可能会到达天空,所以我们甚至想在瓶颈期的一个多小时内用外面的摄像机来观察它“虽然星辰前后一定很恐怖,风速也一定很有破坏力,但是中间的那段时间确实很平静。”他说道。
“这是我经历过的第二强烈的。”对于这次台风经历,王东直言深圳很幸运。“修罗”风力强劲,但体积较小,路径稍有偏心,因此影响范围会出现较大偏差。这次其实是12级风圈席卷深圳南部地区,如果实际路径向北偏移30-40公里,其破坏力堪比“山竹”。
经历台风后,天文台工作人员正在对穹顶进行检查和测试。
天文部高级工程师郑建川也表示,由于台风天气的影响,这几天天文台总共留下了4名人员。主要任务包括实时检查设备仪器是否损坏、是否有风雨等,如果发现题,可以与值班的维修公司员工及时进行紧急抢修。随着9月2日下午深圳台风警报降级,风力减弱后,天文台的穹顶和内部设备及时进行了检查,并对穹顶和各项设施进行了简单的测试。
王东说,《山竹》当年对西勇的影响特别大。天文台的天文穹顶被炸飞,山顶10米的穹顶被炸飞了20厘米。“之后我们‘台风极其可怕’,所以后来所有的设备都进行了加固,穹顶和墙壁都加上了锁定功能,确保没有缝隙可以活动。下一步就是恢复天文台尽快争取在半天到一天内恢复天文台的正常运行,并清理上山路上被倒下的树木,以便下周二能够正常向公众开放。
截至下午5点9月2日,新海路至深圳天文台的盘山公路已开通,车辆可通行。王栋当天在台北吃过晚饭后返回市区。
采访及撰稿南都编辑秦世林、陈文才
摄影南都编辑徐松龙
今天关于深圳市天文台人员“人肉测风”走红,只为亲身体验12级风圈和一些12级级大风的话题就讲解到这里,欢迎大家收藏订阅本站。
N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