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聊聊新冠疫苗有关的「新题」

想知道2023年,聊聊新冠疫苗有关的「新题」这些题,以及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小结的话题,想必不少人都想知道,那接下来听小编讲解。

编者按本文字数较多,涉及当前疫苗常见题及当前疫苗介绍。建议善用文章目录功能,选择性查看原理讲解等内容。

“我已经打了三针,就呈阳性了,还有必要打第四针吗?”“我已经通过了测试,还需要再接种疫苗吗?”“如果我要打第四针,该打哪一针呢?出国去获取mRNA不是更好吗?”

这是我这段时间经常听到的一些题。

2020年12月15日全国启动新型冠状病疫苗大规模接种工作后,疫苗接种工作持续稳步推进。根据2023年2月1日发布的全国COVID-19感染数据,截至2023年1月30日,累计完成疫苗接种3490亿剂。人们虽然不能说已经习惯了注射,但至少已经不再抗拒。

然而,随着近两年有关疫苗和企业的各种报道层出不穷,尤其是大家在2022年底的感染高峰期亲眼目睹甚至经历了病的人身攻击,难免产生疑关于疫苗。不过,此时的疑并没有改变。最初对陌生事物的困惑甚至恐惧,比如“注射的是什么?作用如何?有害吗?”等等,演变成对疫苗的怀疑,这就是我一开始提到的。

其实这些题你都可以在各大权威渠道找到案。我只是把这些零散的数据和报告放在一起,辅以一点粗浅的解释。

疫苗是什么、作用原理、注射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及对策等内容,在以往的疫苗科普中都曾提到过。请有需要的读者将两篇文章一起阅读。本文将重点讲解2023年会发生什么,今年我们还需要继续接种疫苗吗,以及如何科学有效地接种疫苗。在深入讨论这些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一些免疫学知识。因此,这篇文章和之前的文章一样,为了增加可读性,会使用一些类比,所以可能不够严谨。请指出并指正。

2023年我们还应该接种疫苗吗?

第一个案2023年的今天以及更长期来看仍然需要接种疫苗。

“我应该接种疫苗吗?”这个题是随着疫苗的诞生而诞生的。恐怕只有当新冠病被彻底消灭、疫苗完成其历史使命时,关于此事的争论才会结束。人们会出于不同的原因提出这个题,但案永远是坚定而坚决的“战斗”。

2021年疫苗首次普及时,该国绝大多数人尚未感染新冠,也没有接种疫苗。他们只具有最基本的自然免疫力,对新冠没有任何特异性免疫力。

因此,两年前,为了不让我们的身体对病失去防御能力,我们在疫苗经过一系列临床试验后,提倡尽早接种疫苗。

然而,病仍在发生变化,疫苗的效果并不像我们最初想象的那么好。为了明确接种疫苗的必要性,下面我们就长期以来困扰大家的题进行解。

疫苗接种并不能预防感染,那么为什么需要接种疫苗呢?

对此的回是虽然疫苗对感染的保护作用有限,但可以显着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

这显然与我们之前对疫苗的理解不同,因此也成为了最常见的疑惑。毕竟,在大家的印象中,之前的疫苗似乎都是可以让你不生病的。天花和脊髓灰质炎就这样被消灭了。是新冠病疫苗特殊,还是疫苗的定义悄然改变?

这其实是公众的一个误解。大多数疫苗不具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呼吸道传染病,因此新冠疫苗并不是特例。

许多疫苗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预防疾病,而不一定是为了预防感染。

——Bull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2月;862:140146“疫苗接种大大减少了全世界的疾病、残疾、死亡和不平等”

国内外多项研究证明,COVID-19可以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率。我们引用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2023年1月26日公布的一些数据。以最醒目的红色高柱——名80岁以上老人为例,未接种疫苗的人数高达1453人,只需注射一针,死亡率就降低一半,再注射一针,死亡率就降低一半,再注射一针,死亡率就降低一半。再跌。

这是科学的统计数据,而不是朋友圈里流传的“你身边的统计数据”,比如“我朋友的老人没有接种疫苗,结果呈阳性,但他很好”。

按年龄组和疫苗接种状况划分的死亡率

数据告诉我们,疫苗接种不能预防感染,但可以预防重症,但为什么呢?

高中知识复习

在上一篇疫苗科普文章中,为了让大家感性地认识疫苗的作用,我用了一个很笼统的说法把疫苗抵抗病的作用比作让保安记住坏人的特征,这样他们就可以阻止他们再次入侵。它可以及时采取行动。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这个过程,我们先回顾一下中学的生物课。

病侵入人体后,会作为病原体,引起体内的免疫反应。人体内的适应性免疫反应可分为两种类型抗体为主的体液免疫反应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

整个流程大致有以下三个步骤

抗原捕获和抗原呈递体内的巨噬细胞捕获病,将其吞下,在胃中对其进行分析,并告诉T细胞该病最重要的特征。

T细胞激活T细胞在收到这些信息后开始工作。细胞性T细胞会攻击被病感染的人体细胞,因为人体细胞在感染后也会表达那些抗原特征;同时,辅助T细胞会激活B细胞,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前者产生大量针对这些抗原特征的特异性抗体。

特异性抗体会与具有抗原特征的病结合,并与其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然后巨噬细胞会吃掉这些复合物,从而杀死病。

接种疫苗/初次感染病后发生的初次免疫反应会产生一系列产物,包括浆细胞及其产生的抗体、T细胞、记忆B细胞等。浆细胞的寿命只有几天,而且它们产生的抗体水平不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不足以让身体长时间抵抗病。

但记忆B细胞与T细胞不同。它们可以存活数年甚至数十年。当记忆B细胞再次遇到相同的病/抗原时,可以迅速做出反应,大量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然后大量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来清除病,这就是记忆B细胞清除病的过程。二次免疫反应。

疫苗作为人工生产的“死病”和“假病”,也可以诱导我们产生这些免疫反应。换句话说,疫苗本质上是模拟病入侵并以尽可能低的伤害诱导初始免疫反应。生成记忆B细胞和T细胞。顺便说一句,正因为疫苗不是真正的致病病,所以有些疫苗需要注射两到三次才能达到理想的模拟效果。

不难看出,在制作疫苗的过程中,难免会合成一些“假病”。网上有传言称“辉瑞制造病别有用心”,大概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做文章。

回顾完免疫反应的过程,我们再来看看病在人体内感染的过程。

新型冠状病通过呼吸道吸入人体,侵入咽喉等身体其他部位的粘膜,引起感染。因此,如果我们刚接种疫苗,体内有足够的中和抗体,病就能在咽喉粘膜被破坏,就不会发生感染。这就是粘膜免疫防止感染的原理。有多少种抗体可以起到免疫作用?根据《自然医学》发表的一项研究,康复者血清中和抗体水平达到202%时,避免症状感染的几率为50%。

这里所说的中和抗体并不是指某一种抗体,而是指那些真正能够阻断病入侵的抗体。许多抗体是在免疫反应中产生的,但并非所有抗体都可用于对抗病。

中和抗体的水平不是恒定的。除了随时间衰减外,不同病变种的中和抗体水平也不同。

例如,当保安识别坏人时,有的保安只记得坏人戴黑帽子,有的保安只记得坏人穿蓝色鞋子。然而,坏人下次来时可能会换帽子,甚至不穿鞋。所以当坏人换装时,保安就认不出他们了。只有那些认出坏人长相并能准确抓获盗贼的人,才有这一轮中和抗体。但下一轮你就不能确定了,因为坏人可能会去做整容手术。

此时回想起Omicron登场后引起的波峰,就不难理解——中和抗体有限的粘膜免疫效果在面对Omicron时越来越差。一方面,自从完成疫苗接种以来,我们的抗体水平一直在下降,抗体总量越来越小,中和抗体的量更小;另一方面,已知Omicron的S蛋白存在大量突变,其中和抗体水平更低。

不过,即使粘膜内的中和抗体丢失,病突破粘膜免疫而引起感染,充其量会引起呼吸道症状,体内的中和抗体仍会很快击败病,因此不会出现重症。发生。根据NM研究,只需相当于康复患者血清3的水平的中和抗体水平就可以避免重症,这远远低于粘膜免疫预防感染所需的抗体水平。

而且除了我们熟悉的抗体之外,别忘了免疫反应还包括细胞免疫。幸运的是,这些变体的突变位点大部分集中在表面蛋白上,但它们的T细胞表位基本保守。因此,虽然B细胞对Omicron的反应比对其他变体的反应低90%,但T细胞对Omicron的反应仅降低10~30。正是因为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降得如此之低,以至于当抗体对变异病无效时,它还能继续保护我们的重要器官。换句话说,坏人的伪装技巧越来越高明,识别面孔的保安不再有效,但我们的金库和指纹识别等更重要的防盗系统仍然可以保护我们。

以上就是过去接种的疫苗虽然不能预防感染,但却可以预防重症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被视为佐证的证据是,在这一轮感染中,我们看到的完成了COVID-19基础免疫的患者大多数都出现了呼吸道症状,很少见到危及重要器官(如心脏和肺。当然,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Omicron本身的突变导致攻击部位仅限于呼吸道粘膜。

尽管我已经接种了疫苗,但当我被感染时,我仍然会感到疼痛。这是否意味着疫苗没有用?

挨打都这么折磨了,不挨打不是更痛苦吗?

在上一轮感染的高峰期,每个人普遍遭受了奥米克龙的一系列折磨,他们仍然以痛苦为乐,并命名了这些症状将刀片吞入喉咙,用水泥封住鼻孔,张开因为这些症状的折磨,很多人不禁怀疑我是不是被骗了,因为我打了那么多针,最后还是那么难受。我刚才说打针就像蜻蜓点水一样。也许注射水根本没有进去。

让我们来谈谈这些症状。虽然和今天的疫苗话题关系不大,但毕竟是亲身经历过的,也不想让大家有莫名的不舒服。正如我们刚才所说,当我们体内的中和抗体水平不足以阻止粘膜免疫感染时,新冠病作为呼吸道病,当然会首先攻击我们的呼吸道,导致一系列的喉咙痛,喉咙痛、鼻塞。呼吸道症状也正常。

那么剩下的症状更多的是身体的生理反应机制。人体被病感染后会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炎症因子风暴”这个词,两三年前就经常出现在报纸上。这是当时重症患者出现一系列并发症的主要原因,而在Omicron中这些细胞因子不足以引起多器官衰竭,但仍然引起了一些症状。

例如,发烧时,下丘脑的体温设定点在这些细胞因子的调节下向上移动。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制。简单来说,下丘脑的体温调节机制告诉我们的身体应该维持这个温度。现在设定值提高了,我们会感觉身体变冷了,所以会发冷。然后我们会通过颤抖来增加产热,使体温上升到设定点。因此,每个人在感染之初都会经历恐惧。感冒、发冷、发烧的过程。

其他一些细胞因子也会引起头痛、肌肉关节疼痛等,这里不再讨论。总而言之,这些症状是感染后的自然反应,并不意味着疫苗就没用了。相反,正是因为疫苗起作用,我们才不会经历更痛苦的病程,感染后几天症状就会缓解。这是之前接种疫苗模拟的初次免疫,因此当实际感染触发二次免疫反应时,就会产生足够的免疫力。中和抗体和T细胞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同时驱逐病。

“我不打不是更难受吗?”这不是一个自我安慰的玩笑。对于年轻人来说,Omicron的致病性已经不如以前了。即使他们一枪未中,也确实有生还的可能;但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来说,如果没有疫苗的保护,毫无疑将面临死亡的风险。

即使我检测呈阳性,我也有抗体,所以我不需要再注射一次吗?

为了保持高度保护,应在最后一次感染后6个月进行加强注射。

2023年的今天,面对新冠疫情,与过去几年不同。

2023年,聊聊新冠疫苗有关的「新题」和一些关于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小结话题,本篇有详细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