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分析河南洪涝灾害两大原因,“海绵城市”无力应对“泡澡”式暴雨

关于你们想知道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分析河南洪涝灾害两大原因,“海绵城市”无力应对“泡澡”式暴雨和郑州暴雨致洪灾原因的一些题是怎么一回事吗?听小编为各位来详细的讲解吧!

7月29日,河南省浚县,救援人员与群众齐心协力加固堤防。新华社

8月6日,台风“鲁碧”过境,福建多地遭遇强降雨。新华社

7月的大雨期间,河南救援人员正在疏散受困灾区的群众。新华社

七、八月是防洪最关键时期。今年入汛以来,强对流引发的灾害性天气屡次造成人员伤亡,引发社会关注。

“未雨绸缪”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积累的宝贵经验。虽然存在不可预见的情况,但在风云卫星、雷达等监测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面对强对流天气,能否利用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加强“监测-研判-预报”-根据极端对流天气进行风险预警完整的天气状况应急预案?当极端暴雨来袭时,城市和公众如何应对?本期我们请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讲解天气监测和气象预警知识;我们还介绍了深圳市气象局、湖南省气象局的防灾减灾经验。

在我国,造成气象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极端天气,特别是强对流天气。什么是强对流天气?主要是风、雨、雷、闪电、冰雹等天气现象的集合。

中国气象局近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本世纪以来,我国年均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900亿元。可见,气象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威胁。

那么,如何认识现代天气预报,气象防灾发挥什么作用呢?强对流天气来临前,政府和公众如何做好准备?

1强对流云系统犹如“大象狂奔”

古语有云“清晨不出门,夕阳行万里”。又曰“夕阳胭脂红,无雨有风”。

古人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观察天象,了解天气。

现代天气预报是一门综合建立在科学的大气探测网络系统、数据存储和传输系统、超级计算机数值模拟系统和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们基础上的科学。气象卫星、雷达等都为其搭建了监测系统。网。

就像冰箱和互联网一样,天气预报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之一,其带来的好处也受制于各方面科技的进步。

特定天气的预报可靠性是有限且可变的,不同类型天气的预报能力差异很大。一般来说,寒冷季节天气预报的整体可靠性可以达到5至10天,而温暖季节可靠性会大大降低,为3至5天。大范围的天气现象可以提前预测,而局部的天气现象有时甚至无法提前几分钟预测。

另外,在某一段时间、某一地区出现的可能性和会出现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例如,说某天北京有雷雨,和说下午2点某广场有雷雨,有两个根本区别。在某一天。前者提前几天还好,后者即使当天也很难靠谱。

在所有类型的降雨云系统中,具有强对流的积雨云可以产生更密集的大雨滴。因此,绝大多数暴雨都是强对流造成的,还有雷电、阵风、冰雹、龙卷风等。

同一对流体或同一积雨云在不同地点引起的天气类型和强度是不同的。典型表现有“冰雹打一线、风雨大面积扩散”等,而且不同地方的风雨强度不同。平均的。另外,“山雨欲来,风满楼”,其实很好地描述了风常先到雨后的特点。像龙卷风这样的系统,只在单个物体的某个位置产生,直径一般只有几十到几百米。

由于强对流可以单独或以群体的形式带来天气,因此强对流天气在时间、空间、类型和强度上的具体影响非常复杂。空间尺度可以从几十米到几千公里,时间尺度可以从几十秒到几天。在同一过程中,有的地方有微风细雨,有的地方有狂风暴雨,有的地方有电闪雷鸣,有的地方有冰雹龙卷风。

如果把单个强对流天气系统比作一头大象,那么当强对流天气系统大范围集群出现时,强对流天气云系统就像是“大象群”。比如,今年5月10日至11日南方强对流天气规模较大、十分猛烈。就像一支“大象群”从西向东,从重庆、贵州跑到浙江、江苏,影响了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面积广阔。

2强对流天气预报潜在预报和进近预警/预警

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一般只陈述结果主要包括时间、地点、类型、强度等信息,核心是天气区域,有时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圆圈”。

有时候吃瓜群众有话说半个中国都算进去了,时间跨度整整12个小时,就这样了?

但天气预报产品是这样的。它实际上是一个潜在的预报即强对流天气尚未发生,但很有可能发生。

从科学角度来看,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出现需要很多物理条件。这些数据会受到观测和模拟误差以及一些未知因素的影响。这些都足以影响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这是潜力预测的主要困难。也就是说,无论预测是或多或少确定,都只能是一种可能性。这个术语是概率。

强对流天气的潜在预报通常可以提前几小时到几天做出。可以说,它们在恶劣的时间、恶劣的地区、恶劣的天气类型和强度下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但不能说确切地知道它会在何时何地出现。

潜在预测是在不发生的情况下预测其发生的可能性。发生或部分发生后的预测称为即时预报/警告。临近预报的产生依赖于监测,一般采取发布蓝、黄、橙、红四级预警信号的形式。

颜色升级意味着天气影响的强度和范围更大。中央气象台的预警,不管是什么颜色,其实都是潜在的预报。省、市、县各级地方台站发出的各种预警信号,有的相当于临近预报,有的则类似于潜在预报。这些都是根据不同的天气情况和不同的天气情况而定的。发行单位各不相同。省级预报更接近潜在预报,市县级预报更接近即时预报。

进场警告准确吗?可以提前多长时间?如果与潜在的预测相比,当然太准确了,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但与绝对意义上的准确度相比,还是不可能的。虽然有规定,但没有确定的数字。

临近预报一般是比较准确的,但是这个时间只能提前几分钟到几个小时。如何做好监控和进近预警?这项技术的一部分与潜力预测有关。我们目前主要通过气象雷达、气象卫星、加密地面气象观测等数据捕捉强对流天气,然后根据其痕迹和周围物理条件预测其运动和演变。这里其实有很多困难,比如大网捕小鱼。

大网捕小鱼是怎么回事?原则上,综合运用各种观测方法的优点,基本可以准确监测。然而,每种观察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和缺点。例如,龙卷风的直径一般只有几十到几百米。让我们看看如何使用各种主要且强大的工具来捕获它。

地面气象站目前最近的加密观测站相距超过几公里。

气象雷达说到近视,是指雷达图像上一个像素的大小所代表的空间的实际大小。距离雷达的距离可以是数百米,距离雷达的距离可以是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像素的标称值实际上是这一大区域的平均值。

气象卫星能够一天24小时盯着一个地方的卫星称为地静止气象卫星,但它在赤道上空36000公里。可见光图像中的一个像素至少代表一公里的半径。附近的极轨气象卫星的像素可以达到几米到几十米,但一般每天只能观察同一地点两次,每次间隔12小时。

龙卷风是漏过大观测网的小鱼。这就是为什么在没有目击者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调查灾难的特征来确认是否有龙卷风。

总之,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大致可分为两步、两类。潜在预报强对流天气系统尚未出现。它可能发生在哪里?邻近警告/警告强对流天气系统已发生或部分发生。它如何生起和消散?它会去哪里?是风、雨、雷、电吗?什么强度?两者的技术路线方法、准确性和时间推进其实是有很大不同的。

3今年洪涝两大原因罕见特大暴雨和灾区地形不利

今年河南、湖北的特大暴雨在气象史上极为罕见。我找不到比“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更贴切、更准确的词语了。

比如河南郑州就大幅度打破了纪录原来的纪录是1894毫米,而在这个过程中,7月20日达到了5525毫米,几乎是原来纪录的三倍。

部分地区有暴雨,局地大暴雨河南中北部地区400600毫米,部分地区600800毫米,局地近1000毫米。这已经大大超过了当地的年平均降雨量。

打破全国纪录7月20日16:00至17:00郑州站一小时降雨量为2019毫米,打破了中国大陆每小时降雨强度1985毫米的原始历史记录。

一般的强降雨事件就像一场“阵雨”,但河南的这次强降雨事件就像一场“洗澡”。更何况“海绵城市”还没有建成。即使“海绵城市”建成了,也可能只能应对“阵雨”,遇到“沐浴”大雨很可能就无能为力了。短时间、大面积的特强降雨是造成灾害的主要原因。

内陆冲积平原的地形是形成严重洪水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此次河南遭遇特大降雨的地区,恰好是黄河下游的发源地。亿万年来,黄河洪水携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冲刷了中国地形的第二级台阶,然后在下游平缓地区扩散沉积。这就是黄河冲积平原的起源。

在我们都熟悉的历史故事中,大禹的父亲鲧拦洪未能治水,而大禹最终开山引水成功。但事实上,在季风降雨、大量泥沙、地势平坦的综合作用下,单靠疏浚是不可能成功的。疏堵结合,才是真正的治水史。

千百年来,黄河两岸筑堤防洪,泄洪道不断淤高。早在几千年前,黄河就已成为高于两岸的“空中悬河”。在一定条件下,它会溢出、泛滥,并会转向新的方向。路。黄河下游迁徙变化的强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此次造成河南灾害的特大暴雨,是在独特的地形上短时间内发生的极端降雨造成的,即使在季风气候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长江流域也是洪水多发地区。

8月11日2100至8月12日900,湖北省随县柳林镇累计降雨量503毫米;12日400至700降雨量达到3737毫米,500、600连续两小时降雨量超过100毫米,均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值。柳林镇三面环山,已成为洪水聚集地。后来平均积水深度达35米,最深达5米。

总体来说,我国很多地方的地形容易发生洪涝灾害。随着气候变化,极端暴雨变得越来越常见。各地要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建设,防患于未然。

相关链接

目前,我国可提前38分钟发布强对流天气预警,比“十二五”末期延长了16分钟;

气象预报逐渐从传统的天气气候预报扩展到气象灾害风险预警。

我国目前已建成由近7万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24个气象雷达、6颗风云气象卫星组成的立体综合观测系统;

全国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9%;

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已缩小至70公里。

原标题强对流天气频繁来袭,阴雨天我们该如何做好准备?

柱子

本篇讲解了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分析河南洪涝灾害两大原因,“海绵城市”无力应对“泡澡”式暴雨,以及一些郑州暴雨致洪灾原因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